胃炎伴糜烂:正确认识与积极治疗
胃炎伴糜烂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,是指在胃炎的基础上,胃黏膜出现糜烂性病变。患者常会出现上腹部疼痛、饱胀、嗳气、反酸、恶心等症状,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黑便等情况。那么,胃炎伴糜烂该如何治疗呢?以下将从检查、药物治疗、生活调理等方面进行介绍,并强调及时就医检查的重要性。
一、明确诊断:胃镜检查不可少
胃炎伴糜烂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测。胃镜检查是诊断该病的“金标准”,它可直观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变化,判断糜烂的范围和程度,并能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,明确是否存在癌变等风险。

此外,还需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,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,以便针对性治疗。
二、药物治疗:抑制胃酸与保护胃黏膜并重
抑酸药 :胃酸过多会加重胃黏膜的损伤,因此常使用质子泵抑制剂(如奥美拉唑、兰索拉唑等)或 H₂ 受体拮抗剂(如雷尼替丁等)来抑制胃酸分泌,减轻胃酸对黏膜的刺激,为糜烂面的愈合创造良好条件。
胃黏膜保护剂 :这类药物(如果胶铋、硫糖铝等)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,防止胃酸、胆汁等对胃黏膜的进一步侵蚀,同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。需注意,含铋剂的药物长期使用可能有副作用,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。
抗幽门螺杆菌药物 :如果患者感染了幽门螺杆菌,需进行根除治疗。常用方案是质子泵抑制剂 + 铋剂 + 两种抗生素(如阿莫西林 + 克拉霉素)的四联疗法,疗程一般为 10 - 14 天。
三、生活调理:助力康复的重要环节
饮食调整 :饮食对胃炎伴糜烂的恢复至关重要。患者应避免辛辣、油腻、过冷或过热的食物,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,加重炎症和糜烂。宜选择清淡、易消化、营养丰富的食物,如米粥、面条、蒸蛋等。同时,应少食多餐,避免过饱或过饥,减轻胃部负担。
作息规律与情绪调节 :保持规律的作息,避免熬夜,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,促进胃黏膜修复。此外,情绪对胃部健康影响很大,长期的焦虑、压力、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胃功能紊乱,加重胃炎症状。患者要学会调节情绪,保持心情舒畅,可通过听音乐、散步、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。
戒烟限酒 :烟酒会刺激胃黏膜,加重炎症反应,影响糜烂面的愈合,因此患者应戒烟限酒。
四、定期复查:监测病情变化
胃炎伴糜烂患者在治疗后需定期复查胃镜和相关检查,以便及时了解胃黏膜的修复情况和病情变化,一般建议治疗后 3 - 6 个月复查一次胃镜。若伴有严重萎缩、肠化生或异型增生等高危因素,则需缩短复查间隔时间。
总之,胃炎伴糜烂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,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,规范用药,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。切勿自行盲目用药或忽视就医检查,以免延误病情,导致疾病反复发作或恶化。只有通过科学、系统的治疗和管理,才能有效控制胃炎伴糜烂,改善生活质量,降低并发症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