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炎是胃黏膜炎症的常见疾病,症状包括上腹痛、反酸、恶心等,治疗需根据病因及病情选择药物。然而,盲目用药可能加重病情,甚至引发并发症。以下是胃炎用药的科学指导及就医建议:
抑酸药
质子泵抑制剂(PPI):如奥美拉唑、雷贝拉唑等,通过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烧心、反酸,适用于胃酸过多或幽门螺杆菌感染者。
H₂受体拮抗剂:如雷尼替丁、法莫替丁,作用较PPI弱,适合轻中度胃炎患者。
胃黏膜保护剂
如枸橼酸铋钾、铝碳酸镁等,可在胃黏膜形成保护层,促进修复,尤其适合饮酒或服用非甾体抗炎药(如阿司匹林)后胃部不适者。
抗生素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
若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,需采用“四联疗法”:PPI+铋剂+两种抗生素(如阿莫西林、克拉霉素),疗程10-14天,根除率更高。
促胃肠动力药
多潘立酮、莫沙必利等可改善腹胀、恶心,适用于胃动力不足或胆汁反流患者。
中成药辅助治疗
气滞胃痛颗粒、温胃舒胶囊等可调节胃肠功能,但需辨证使用寒热证型。
药物副作用
长期服用含铝、镁的抗酸药可能引发便秘或腹泻;PPI类药物可能增加肺炎、骨质疏松风险。
非甾体抗炎药(如布洛芬)会破坏胃黏膜屏障,加重炎症,胃炎患者应避免。
掩盖病情
部分药物仅缓解症状,无法根除病因(如幽门螺杆菌感染),延误治疗可能进展为胃溃疡或胃癌。
精准诊断
胃炎病因复杂,需通过胃镜、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手段明确类型(如萎缩性胃炎、糜烂性胃炎)及感染情况。
个体化用药
专科医生会根据耐药性、并发症(如高血压、肾病)调整方案,例如肾功能不全者需减少含镁、钙药物的剂量。
预防并发症
急性出血性胃炎需联合生长抑素止血;长期慢性炎症需定期随访,筛查癌前病变。
及时就诊信号
出现呕血、黑便、持续消瘦或腹痛加剧时,应立即就医,警惕胃穿孔或癌变风险。
生活方式调整
避免辛辣、酒精,规律饮食,减少压力。但食疗不能替代药物,仅作为辅助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