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胃肠健康领域,慢性胃炎是很多人常遭遇的 “老朋友”。它如同隐藏在胃部的 “小磨难”,虽不致命,却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。
慢性胃炎,顾名思义,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。其成因多样,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中的关键 “元凶”。这种细菌能在胃部强酸环境中生存,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,引发炎症。此外,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,如暴饮暴食、过度食用辛辣刺激食物,也会对胃黏膜造成持续损伤,诱发慢性胃炎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、过度劳累,使胃部的神经调节紊乱,同样可能促使炎症的发生。
患上慢性胃炎后,身体会发出一些 “求救信号”。最常见的症状是胃部的隐痛或胀痛,这种疼痛往往在进食后加剧。患者还可能出现饱胀感,即使只吃了少量食物,也感觉胃部胀满不适。反酸、嗳气也是典型表现,胃酸反流至食管,带来烧心感,嗳气则让患者频繁打嗝,排出胃内气体。部分患者还会伴有恶心、食欲减退等症状,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营养吸收,导致体重下降。
面对慢性胃炎,我们并非束手无策。首先,明确诊断是关键。通过胃镜检查,医生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变化,判断炎症的范围和程度。同时,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,如碳 13 或碳 14 呼气试验,能精准确定是否存在该菌感染。
治疗方面,若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,通常采用四联疗法,即一种质子泵抑制剂(如奥美拉唑)联合三种抗生素(如阿莫西林、克拉霉素、甲硝唑),按疗程规范服用,可有效根除细菌。对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,可根据症状进行对症治疗。若有胃酸过多,可使用抑酸药物;胃黏膜受损明显,则需配合胃黏膜保护剂,如硫糖铝等,为胃黏膜的修复提供 “保护盾”。

除了药物治疗,生活方式的调整对慢性胃炎的恢复至关重要。饮食上,应遵循规律定时、少食多餐的原则。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,如米粥、面条、蒸蛋等,避免油炸、烧烤、辛辣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。同时,注意细嚼慢咽,让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,减轻胃部负担。在生活习惯上,保持规律的作息,避免熬夜,适度进行有氧运动,如散步、瑜伽,有助于增强胃肠功能。此外,学会缓解压力,通过冥想、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,对改善胃部健康也有积极作用。
慢性胃炎虽然常见,但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,积极配合治疗,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就能让胃部摆脱 “小磨难”,重归康健,让我们的生活不再被胃部不适所困扰,畅享美好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