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胃炎的治疗
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,因其起病隐匿且症状多样,常被人们忽视。上腹隐痛、饱胀、嗳气、食欲减退等是其典型表现,严重时还可能引发恶心、呕吐。这些症状可能反复出现,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,还可能隐藏着更严重的健康风险。
明确病因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一步。幽门螺杆菌(Hp)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,约 70% 的慢性胃炎与之相关。此外,长期饮食不当,如过食辛辣、油腻、腌制食物,以及药物刺激、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慢性胃炎。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 “金标准”,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,包括炎症、糜烂、萎缩等,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,明确炎症的性质、程度以及是否存在癌变风险。
治疗慢性胃炎需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采取综合措施。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,通常采用铋剂四联方案,即质子泵抑制剂 + 铋剂 + 两种抗生素,疗程一般为 10 - 14 天。若是由胃酸分泌过多导致,可使用抑酸药,如 H2 受体阻断剂及质子泵抑制剂等,以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。胃黏膜保护剂也是常用药物之一,像胶体果胶铋、硫糖铝等,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,促进黏膜修复。
除药物治疗外,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重要。患者应规律饮食,少食多餐,避免暴饮暴食,选择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小米粥、山药、南瓜等。同时,要避免辛辣、油腻、过烫、过冷及产气食物。戒烟限酒也必不可少,因为烟草和酒精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。此外,保持良好的心态,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,适当进行运动锻炼,增强体质,也有助于慢性胃炎的康复。
慢性胃炎虽然是一种难以彻底根治的疾病,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,可以有效控制症状,防止病情恶化,提高生活质量。然而,若长期忽视调理,慢性胃炎可能会导致胃黏膜萎缩、肠化生,甚至发展为胃癌等严重疾病。因此,一旦出现慢性胃炎的相关症状,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消化内科就诊,进行胃镜等必要的检查,明确诊断,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。定期复查也至关重要,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患者,应遵医嘱定期做胃镜监测,以便早期发现异常,及时处理,降低癌变风险。